第14节
张辽字文远,东汉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氏。马邑县,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史书上说,他家原本姓聂,三个耳的聂,后来为了避开仇家,改姓张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改姓的很多,是社会风俗中值得注意的社会风俗现象。这马邑县接近北方边关,民风尚武,所以张辽年轻时就武艺超群,力量出众。他的大同乡吕布,也是同样情况。并州的刺史丁原,就是吕布最初的上司,看中了张辽,让他当了领兵将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张辽先是被董卓收编。董卓被吕布杀死,他又变成吕布的部下。吕布被董卓的残余势力赶出长安,张辽也跟着吕布跑到东边的徐州安身。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曹操消灭,张辽成了曹操手下战将,从此效力二十五个年头,直到黄初三年(222)病死在前线。
一进曹操的企业公司,张辽马上就给老板献上了一份见面礼,礼品的名称叫做“孤胆劝降昌狶”。当时的徐州,有多股武装势力盘踞。吕布在徐州当家的时候,他们拥护吕布。吕布被曹操消灭后,他们就面临两难的选择:追随曹操,害怕曹操追究过去的污点;对抗曹操,又害怕遭到吕布那样被消灭的下场。而这些武装首领中,有一个昌狶,盘踞在东海郡,他的大本营,就设在三公山的山上。三公山,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曹操派遣张辽,与夏侯渊一同前去围剿。激战几个月,张辽的刀把子没有拿下昌狶,倒是他的嘴皮子把昌狶拿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细心的张辽沿着包围圈视察,发觉对方射出来的利箭渐渐稀少了不说,那站在高处的昌狶,还一直用眼睛注视着自己。张辽就向夏侯渊说:“昌狶这种表现,说明他心里边正在为难,是继续打还是投降。我想同他搭话,或许可以诱导他投降。”于是他走上前去,高声叫道:“曹公有命令,让我张辽向你们传达!”昌狶果然走上前来,与张辽对话。张辽隔着包围圈,向昌狶说道:“曹公神明威武,正在用德泽团结四方,先来投诚的将会受到重大奖励!”昌狶终于同意投降,张辽竟然单身一人,进了三公山上对方的营寨,到昌狶的家中与其亲属见面。昌狶非常放心和高兴,就随同张辽去见曹操。曹操重赏昌狶之后,又派昌狶回去,为自己镇守东海郡。
张辽拿下昌狶,一靠胆大,二靠心细,三靠软硬兼施。曹操看出他是当优秀将领的好材料,从此重点培养。接下来,他又建立了一场更辉煌的战功,这是什么战功呢?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为了安定北方,统领大军前往幽州,去征服强大的乌丸族武装力量。这乌丸族是当时幽州的草原民族,铁骑兵团极为骁悍,所向无敌。袁绍被曹操打败之后,他的儿子袁尚、袁熙,跑到乌丸族那里去躲避,两股势力结合,曹操很不放心,于是亲自动了手。
乌丸族武装力量活动的中心,是在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从华北平原前往柳城,最为近便的道路,是从东北方向,经过现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滨海地区。但是在当时,这条道路在夏天和秋天,经常因为天降暴雨而被洪水淹没,根本无法通行。最初曹操不了解情况,就走了这条道路。等到他在碣石山上大发诗兴,吟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不朽名篇《观沧海》之后,七月间的洪水已经将前面的道路变成一片汪洋。好在他找到一位当地的高人,名叫田畴,来当自己的向导。这田畴极为熟悉当地情况,就带领曹操改走另外一条小路:这条路先往北,翻越卢龙塞,也就是现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北喜峰口一带的边塞;然后再转向东北,就可以直达柳城。曹操依计而行,大军来到距离柳城只有二百里路时,才被对方发觉。乌丸族首领蹋顿,立即出动几万骑兵,赶向西边应战。此时此刻,张辽作精彩表演的机会就来临了。
这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陡然相遇。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自治县的白鹿山。曹操站在山上,望见对方黑压压的骑兵飞驰而来,一望无边,心想今天必有一场恶战。正在思考对策之时,张辽走上前来,主动请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曹操马上下定决心,当场任命张辽为先锋,还把自己手中的指挥旗,当时叫做“麾”,亲手交给张辽。这杆指挥旗是军队指挥大权的标志,平常都是曹操自己紧握在手里,指挥千军万马,很少交给别人。今天把它交给张辽,就是把全军的胜负放在他的肩上。
张辽深感重任在肩,却很有信心。为什么有信心?“三国探客”告诉你。因为胆大而又心细的他,刚才在山上已经作了周密的观察和考虑:对方的骑兵虽然铺天盖地,但是并没有严密合理的阵势和队形,松松散散我行我素,缺乏相互配合和支持。这样的队伍,不仅形不成整体的战斗力,而且一旦局部遭受重大的打击,就会出现全盘的混乱。因此,对方人数虽多,却并不可怕。正是心中有了底,他才会去主动请战;曹操也正是有了同样的观感,也才会断然下令发起猛攻。
这一年的张辽三十九岁,体力精力正当旺盛不说,沙场上又身经百战,经验也正丰富。只见他手中挥动指挥旗,策马如飞,带领精锐铁骑兵团,向敌军最为薄弱和混乱的地方冲锋:哪里薄弱就打到哪里,哪里混乱就打到哪里。这种正规而有效的专业性打法,很快就把对方的几万骑兵,分割成零碎的小块,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这一战,当场斩杀对方最为强悍的总头领蹋顿,以及一大批将领,还俘虏了二十多万投降的士兵和民众,取得完全的胜利。张辽就以白狼山大捷的辉煌战功,为自己的整个三〇年代画上圆满的句号。
但是,张辽也是人,是人就会出现缺点。白狼山大捷之后,张辽开始出现人性上的毛病了。这是什么毛病呢?他又会怎样来对待呢?
白狼山大捷,奠定了张辽的名将地位。名气大了,就有点骄傲了,因而开始出现盛气凌人不好相处的毛病,史书称之为“任气”。
当时,平定了乌丸的曹操,开始筹划向南面荆州的刘表用兵,于是把张辽、于禁、乐进,三位重量级名将,安排到邻近荆州的军事据点驻扎,作为前期的准备。《三国志》卷二十三《赵俨传》上说:“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赵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于禁驻扎的颍阴县,乐进驻扎的阳翟县,张辽驻扎的长社县,分别在今河南的许昌市,禹州市,长葛县,形成三角形,相距都只有几十里路。大家都是名将,驻地又连在一起,三只老虎就开始发生冲突,很多事情不能和谐共处。曹操怎么办?他从自己的心腹幕僚中,选了很会做思想工作的赵俨,去当这三支军队的参谋长。每逢三只老虎出现矛盾,赵俨就要训导劝解。看到老板曹操如此重视上心,再加上这赵俨也确实会开导人,三只老虎认识到自己的毛病,就和和睦睦相处共事了。
三只老虎中,跑得最快而进步最大的,就要数张辽。也正是因为能够痛下决心,彻底改掉毛病,所以他才能建立更加辉煌的战功,这就是威震孙吴的逍遥津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一直在东南方向淮南用兵的曹操,决定改变目标,去进攻西面汉中的张鲁。在此之前,他在淮南与孙权有过多次较量。从淮南离开之际,他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员将领,统领七千人马,镇守淮南的军事重镇合肥。张辽、乐进,是前面三只老虎中的两只。新加上的这李典,也是军中的狠角色,算得上是一只老虎,于是又形成三只老虎在一起的局面,而且还都在同一座合肥城的笼子当中。很明显,要是张辽此前没有改掉毛病,此番合肥城中就会有好戏看了。那么张辽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据《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记载,曹操离开淮南之前,也安排了一位信得过的文职人员,叫做薛悌,来当合肥驻军三只老虎的协调人和监督人,正式官名叫做护军。还给薛悌留下一封密封好的指令,这种上级的指令,当时被称为“教”。曹操还在信封边上写了四个字:“贼至乃发。”意思是敌人来了才准打开信封。要知道曹操如何对手下的将领,进行遥控性的指挥,眼前就是生动典型的例子。
这年八月,孙权果然亲自出动十万大军,从长江进入巢湖,大举进攻巢湖北岸边不远的合肥城池。于是薛悌与三只老虎一起拆开信封,只见上面写了四句话:“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什么意思呢?如果孙权亲自前来进攻的话,由张、李二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卫城池,薛护军不准参战。薛悌是文职人员,不准他参战很容易理解。三只老虎总要有一只看家,把乐进留下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何要主动出城去打一仗?又为何要派张辽与李典出城去打?这两个问题,不要说后世,就连当时守卫城池的众将官中,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孙权号称有十万大军,而我们才区区七千人马,明摆着寡不敌众,主公怎么会下这样的指令呢?我们应当赶紧向主公请求增派援军才对啊!
然而张辽却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用意。那么曹操究竟是什么用意呢?张辽又会怎样去体现曹操的用意呢?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张辽心思很细,又在曹操手下征战了十七个年头,所以对曹操用兵的深沉考虑,能够充分心领神会。《三国志》卷十七《温恢传》中说,当时一位擅长军事的地方大员,名叫温恢,就对张辽有四个字评语:“素知王意。”可见素来知道魏王曹操的心意,已经成为张辽为人的特点。在他看来,为何要出城去打一仗呢?这是因为,一旦孙权亲自来进攻,带来的军队,肯定比我方要多。以弱对强的态势下,龟缩在城里被动挨打,下场很可能是失败。最好是首先出城打一仗,打出士气,打出威风,然后再退回来坚守,才有旺盛的斗志和充分的信心。因此,第一仗不仅要打,而且还要打好。那么为何要派自己与李典配对呢?张辽就更加清楚了。一是主公要自己起带头作用,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够起好带头作用。二是李典为人,虽然个性很强,不好相处,但是性格直爽,在国家利益面前,能够服从大局,与自己同心协力。把曹操的用意领会透了,张辽立马采取行动坚决贯彻之。
首先,他把曹操要求出城打一仗的用意,公开向大家说明。看到大家的反应依然畏缩犹豫,他就故意做出愤怒的样子,慷慨表态说:“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诸君有所怀疑,我张辽就单独出城去迎战!”这是用激将法来激大家,也是在激李典。
然后,他又转向李典问道:“李将军,意下如何?”进一步激李典。李典哪里经得住他这般手段,立马断然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就看张将军的打算怎样了!难道此时此刻,我会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公家的道义吗!”
张辽等的,就是他这一句话。当晚,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队勇士,好好犒劳安歇。次日凌晨天还没亮,两位名将突然杀出城去。对方正在睡梦当中,根本没有想到,明显处于弱势的曹军,竟敢杀出城来,赶忙仓促应战。张辽身披铠甲,手持长戟,带头冲进敌阵,当场斩杀对方两员大将。他接着又高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径直冲向对方的中军大旗之下的主帅孙权。孙权见势不妙,连忙登上一座大墓冢,在卫队的严密保护下等待救援。张辽在下面怒骂,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这时,孙吴的援军赶到,张辽这才杀开一条血路,得胜回城去了。这一仗,算是张辽对孙权的热情迎接,接下来,他还要对孙权热情送别。
这合肥城池本来就修得坚固异常,打了胜仗之后又士气高昂,张辽坚守十多天,对方毫无进展,决定撤军。合肥位于巢湖北岸一条河流的北岸,这条河流就是著名的肥水。孙吴船队停靠在河流上的逍遥津渡口,渡口上有座简易木桥,连接肥水的南北。当孙权和最后一批将士,准备从北岸上船离去时,一直在城头上观察动静的张辽,早就在等这一刻。他指挥一支轻骑兵,又飞快杀出城去,直奔孙权。孙权来不及登舟,赶紧上马奔上木桥,到南岸去上船。等到孙权一过,卫队赶紧把桥板砍断,切断通路。张辽一直追到断桥边,这才收住马韁。要不是孙权的马儿跑得快,手下的卫兵动作也快,当天他就变成为张辽的俘虏了。张辽热情送别孙权之后,从此威名震动孙吴。现今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风光如画,是著名的三国名胜古迹,可以在此领略张辽当年的风姿。另外,郊外的曹魏合肥新城遗址,也是考察三国军事防御设施的好去处。
合肥逍遥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对抗孙权十万大军,是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经典。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胜利,除了勇敢、谋略之外,做事细心,领会指令,知错必改,提升自己,搞好团结,这些人性的闪光品质,同样是重要的因素。综合他一生的辉煌战功和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的第二名。
纵观张辽的一生,他成为曹操的战将时,不多不少正好三十岁。从人性的角度看,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不怪他无能,怪他跟错人,可见选对老板,对自己的一生发展很重要。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孔子说:“三十而立。”立的意思,按照真正算得上《论语》权威的杨伯峻先生解释,是指为人站得住,做事有把握。张辽跟了曹操,很快就在将领的行列中站住脚了,做出出色的贡献了。从这个意思上说,用“三十而立”来形容刚好三十岁的张辽,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
主人选对光芒放,而立之年出战功。
关于张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将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三名许褚。
战将型名将第三名——许褚
身边的许褚心急火燎,也不管曹操同意不同意,架起曹操就奔往河边的渡船上。刚刚才爬上船,马超骑兵已经赶到岸
大智虎侯
曹魏的名将群体中,有一类特殊名将,人数不多,承担的任务却极端重要,就是充当曹操的卫士长。曹操在战争风云中开创大业,碰到的危险局面多得数不清,全靠忠诚的卫士长排忧解难,否则性命堪忧,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今天讲的这位,是解救曹操次数最多的卫士长,大名鼎鼎的许褚。那么许褚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成为曹操的卫士长之后,解救了几次曹操?解救过程有哪些精彩的看点?他为何会得到“虎侯”的美名?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许褚,字仲康,东汉豫州沛郡谯县人氏。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也是曹操的故里,所以许褚是曹操的小同乡。曹操的小同乡,还有华佗。现今的亳州市,还有多处关于曹操、华佗的名胜古迹。甚至因为神医华佗的影响,此处还是当今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
之前我们说过,古代史书中的传记,素来重视家庭出身,先辈如果当过一官半职,照例都要写上一笔。《三国志》卷十八《许褚传》中,对于他的先辈,他的早年生活,都没有记载,这就证明,他完全出自普通的草根家庭。
传记中一开始,就说他长大成人的模样,这模样还真是非同一般。首先身材高,多高?八尺还有多。当时一尺是现今二十四厘米,八尺有多就是两米左右。其次腰围大,多大?足足十围。围是包围的围,一围是当时的五寸,即十二厘米。十围是一百二十厘米,相当于现今的三尺六寸左右。三是容貌雄伟刚毅。四是力气大得惊人,究竟有多惊人?下面就会看到。总之,他是三国时期最恐怖的巨无霸金刚大力士一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许褚的家乡又是战乱最为剧烈的地区。自古以来,面临战乱,老百姓的求生道路,主要是两条:一是背井离乡,逃往相对好点的远方;二是就地抱起团来,聚在一起居住,修建土围子,艰难度日,抵抗到哪天算哪天。许褚走的是后面一条路,因为他的老乡和亲戚,加起来有上千家之多,力量不小。于是就修建土围子,组建自卫队。这种具有土围子的武装居民点,当时叫做屯、坞、壁等,合称坞壁。而许褚所在的土围子,就可以叫做许家屯。
许褚大显身手的表演,发生在一次对付外来的流民武装的战斗中。对方来了一万多人,要扫荡他们的居民点。双方你攻我守,异常激烈。许褚一方的人少,武器弓箭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人也疲乏了,唯有许褚打得正过瘾。他叫人们找来一大堆碗口大的石头,放在土围子的四个角落上。哪边的敌人上来,他就奔到那里,把大石头砸向对方,打得对方头破血流,不敢向前。
眼看粮食已经不多,表面上五大三粗的许褚,内心还有点机谋,他想出一条打心理战的妙计,假装要同对方讲和,用耕牛来同对方交换粮食。经过许褚精心挑选的牛,都很认得回家的道路,所以在对方来牵时,总是要回头往土围子里自己的家中跑,拉也拉不住。许褚嘲笑说:你们就这点本事?只见他飞快跑过去,抓住最壮那头牛的尾巴,来了一个拔河比赛,硬生生把牛拉得倒退了上百步的距离,然后高声叫对方来取牛。对方一看,这位爷的身材好比铁塔一般,力气竟然比牛还要大,哪里是他的对手?搞不好牛没有吃成,倒先被他吃了,赶紧跑吧!丢下牛就转移撤退而去。从此,他的名声就在淮河北岸传开了。
曹操在淮河北岸一带拓展自己的势力,许褚就率领自卫队投奔了曹操,从此为曹操效力终身,先后多次解救曹操于危险之中。那么第一次的解救是怎么回事儿呢?
《三国志》卷十八《许褚传》描绘说,许褚来投奔曹操,曹操看到他那魁梧的体格,非凡的力气,雄伟的相貌,尤其是那亲切入耳的乡音,不禁高兴得拍手赞叹说:“此吾樊哙也!”曹操为什么会把许褚比作自己的樊哙?以往讲三国的,似乎都没有回答到位。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樊哙是汉高祖刘邦的随身大将,曾经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急时刻,闯进霸王项羽的宴会,解救出刘邦,体格和气概与许褚一样魁梧雄壮。二是因为,樊哙同刘邦都是沛县人,即今江苏省沛县,也同许褚和曹操一样,是小同乡的亲密关系。三是因为,曹操和许褚的家乡谯县,与樊哙和刘邦的家乡沛县,还都属于同一个郡,也就是沛郡,两个县的直线距离才三百里左右,所以这四位竟然还是大同乡!四是因为,把许褚比作樊哙,就是把自己比作刘邦。刘邦有樊哙的护卫,成就了大事业,如今自己有了许褚,当然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许褚来投奔,正是建安元年(196)二月间,曹操出兵平定了汝南、颍川两郡的时候。此时的曹操,已经打定主意,要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身边,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做出一番大事业。而安置汉献帝的临时首都,都已经安排好了,就是颍川郡东边的许县(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所以他在这时候把自己比作刘邦,把许褚比作樊哙,完全不是偶然。由此可见,曹操得到许褚的时候,心情是何等的高兴!
于是曹操立即任命许褚为都尉的官职,主要任务是贴身保护自己。那时候,先已经在曹操身边当卫士长的,是另一位金刚大力士典韦。典韦的官职是校尉,比许褚的都尉高一级,所以典韦算是正卫士长,许褚是副卫士长。由于有两个人,可以轮换,所以当典韦在曹操身边护卫的时候,许褚还可以领兵外出作战。建安二年(197)曹操进攻南阳郡一带的军事小强人张绣,典韦在内护卫曹操,许褚就到前线充当先锋,所向无敌,在沙场上好好过了一把金戈铁马的表演瘾。但是很可惜,典韦在这场战役中,因为张绣投降之后又突然叛变,袭击曹操,典韦在护卫曹操时不幸以身殉职。许褚就被提升为校尉,接替典韦,单独承当起卫士长的重任。
典韦的牺牲,对许褚触动很大。因为这场大变故,并非是来自外边,而是来自内部。张绣已经投降被收编,转眼却又变了心,可见最危险的敌人,往往就藏在身边。于是,许褚以加倍的勤勉尽心,加倍的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保卫工作。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自觉和尽职,曹操才免遭一场大难
那是三年之后,曹操与强敌袁绍在官渡艰苦决战,由于强弱对比悬殊,形势曾经很不利。曹操身边的贴身卫队中,就有人生出二心,准备做一场赌博,取了曹操的头颅,拿到袁绍那里去换取巨大红利。领头的贴身卫士,名叫徐他,主意打定,徐他等人就开始暗中寻找机会。
这一日,轮到许褚下班休息,当时称为“休下日”。许褚回到自己的住处之后,徐他等人欣喜若狂,因为他们谁不不怕,就只怕这金刚大力士一般的卫士长。于是众人身藏利刀,悄悄进入曹操的中军大帐。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许褚来了!他什么来呢?不是下班休息了吗?原来,回到住处,他总是有点不放心,于是又回来巡视。进了大帐篷,徐他等人才突然发现是他,自然是大吃一惊,脸色大变。许褚立刻出手,将徐他等人一一制服,审问之后马上送上西天。真相大白之后,曹操更加信任许褚,也更加注意自己的安全,进进出出,时刻都要把许褚带在身边。许褚就这样,凭借自己的敬业心、责任心以及更重要的忠诚心,第一次把曹操从死神手中抢夺了回来。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封了许褚一个关内侯的爵位,以示奖励,从此许褚就成为许侯爷了。
徐他事件之后,曹操的安全得到许褚进一步的保障,从内部对曹操发动近身行刺的事件,就很少见到了。因此,许褚到了十年之后,才又有了解救曹操于危难的机会,这是什么样的机会呢?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向西边的关陇地区发展。当年八月,亲自赶往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潼关。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面黄河的南岸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于此处的极为独特的地理形势,我在讲述马超的时候已有详细描绘,这里不再重复。当时控制关中地区的杂牌军将领马超等人,集中十万兵力在此扼守,曹军无法向西挺进。曹操采纳大将徐晃的计策,绕道杀进关中。首先派先遣部队,从潼关的东边渡过黄河,前往北面的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再由此向西强渡黄河,在河西岸建立根据地。然后主力军团再按这条路线如法炮制,就可以全部杀进关中。当年闰八月,先遣部队得手,曹操随即指挥主力,从潼关的东边陆续北渡黄河。
就在曹操准备随同最后一批部队渡河的时候,马超上万骑兵向岸边杀来。开始曹操很淡定,不走。身边的许褚急得心急火燎,也不管曹操同意不同意,架起曹操就奔往河边的渡船上。刚刚才爬上船,马超骑兵已经赶到岸边,箭如雨下。许褚连忙举起硬质马鞍,为曹操遮挡利箭。刚刚离开河岸,驾船的船老大又被飞箭射死,那船就晃悠悠向下游漂去。马超的骑兵,沿着河岸一边追,一边用箭射。许褚见势不好,立刻只用左手举马鞍,腾出右手来操纵船舵。他是在淮河边上长大的,驾船对他不是难事。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关键时刻,他的驾船功夫还派上了用场,把船转向北岸,曹操这才侥幸脱离险境。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今天差点被马超小贼困住了。
曹操成功绕过潼关,又向南稳步推进,当年九月,推进到了渭河的南岸。从这里向西进攻关中的中心城市长安,就没有什么天险阻挡了。战局不利,马超想对曹操玩计谋,请求割让地盘,双方讲和退兵。曹操表面答应,暗中要用离间之计。这一日,双方都把兵马退后,那边的马超和韩遂,这边的曹操带着许褚,二对二,骑着马来在战场的中间地带,开始讲和之前的接触。身强力壮的马超,本想在见面时,突然出手生擒曹操,但是看到曹操身边的那位,身材高大粗壮,面相雄壮威严,怀疑是著名的无敌勇士许褚,于是问道:“听说曹公有一位号称虎侯的勇士,他在哪里啊?”曹操回头一指,只见许褚怒睁双眼,死死盯住马超。马超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打消念头。曹操故意同韩遂单独交谈,越说越高兴,越说就离开马超越远,好长时间才分手。马超怀疑韩遂与曹操暗中勾结,人心就散了。不久双方决战,曹操一战成功,打败联军,控制关中,西北方向的版图格局彻底改变。
细算起来,潼关之战中,曹操的性命被许褚解救了四次之多。第一次,是曹操在岸上玩儿淡定,不是许褚架起他就往船上奔,命就没了。第二次,上了渡船,马超骑兵赶到,箭如雨下,不是许褚急中生智,举起硬质马鞍为他遮挡,命也没了。第三次,船老大被射死,渡船沿着河边漂流,对方骑兵在岸上追击,不是许褚去掌舵转向北岸,命也没了。第四次,马超要在碰面时搞突然袭击,不是许褚跟得紧,命也没了。一场大战,竟然救了当家人的四次命,这在三国的军事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再加上此前擒杀徐他的那一次,总共就有五次之多。因此,战后庆功,曹操特别提升他为武卫中郎将。中郎将是当时武将中的一类,比此前许褚担任的校尉,级别要高。武卫这个名号,此前还没有,是从许褚开的头。曹操的意思,就是勉励许褚:要用你的超级武勇,来保卫我曹操。从此,武卫中郎将,后来又升格为武卫将军,就成为曹魏君主卫士长的专门职务名称。
许褚的威猛、敬业,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后世对许褚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威猛先生,腰板儿粗,肌肉块儿粗,性格同样也粗,由外到内都是粗线条的角色。这也难怪,人的外貌同他的性格,往往是对应的:外貌五大三粗的威猛先生,往往性格豪放,举止张扬,说话很冲。所以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会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大块头汉子,进了酒店把桌子猛然一拍,高叫一声:“拿酒来!”其实,不仅后世的人们对许褚有误解,就是在当时曹操的军队中,也有人对他的真实秉性并不了解。他们因为许褚力大如虎,但是话语又特别少,很木讷,似乎有点痴呆,所以送他一个外号,叫做“虎痴”。当然在潼关的马超,当面不好这样叫他,所以尊称他为“虎侯”。结果这一尊称从此流传天下,以至于人们还以为这是许褚的真实姓名,姓虎,名侯。你会问了,有姓虎的吗?说句题外话,这世上还真有姓虎的,而且在我们四川,姓虎的虎,往往不读成虎字的音,而会读成“猫(māo)”字的音,有趣吧?
那么许褚内在的秉性,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请看《三国志》卷十八《许褚传》中,对他的档案记录:“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虽然只有简短的九个字,但是很值得琢磨一番。
史文列举许褚的秉性,具体有四点:非常谨慎,奉公守法,质朴稳重,话语很少。看来他的性格,属于内敛、沉稳、低调的精细型,与他的外貌形成极大的反差,对于后世人们的印象来说,这就真有点令人大跌眼镜了。
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呢?有的,史书上记录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能够把上面许褚人性上的四个特点,全部展现出来。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高升为魏王之后,在南方镇守的大将曹仁,回到后方来朝拜祝贺。这曹仁是曹操的堂弟,关系很亲近,身份很贵重,深受曹操信任,特别派他担任荆州战区的总指挥官,对付南边的关羽。在姓曹的宗族将领中,他的地位高居第一。这一天,曹仁来见曹操,曹操在内室里面还没有出来。曹仁看到在殿堂门外执勤的许褚,就邀请许褚,两个人一起到旁边的休息室里面谈话。当时曹仁的军职,是征南将军,比许褚要高好几级,又掌控军权,还是曹操的宗族近亲,所以在外人看来,他的邀请属于屈尊,是非常看得起许褚的表示。但是,许褚的反应怎样呢?他只简短回答了三个字:“王将出。”魏王就要出来了。说完便转头进入殿堂。曹仁哪里受过这种冷遇?心中非常不愉快。有人就责怪许褚说:“征南将军是宗族重臣,特别屈尊请你交谈,你怎么能断然推辞呢?”许褚的回答依然简短,却很值得琢磨:“他虽然关系亲近地位贵重,总归还是在外边保卫国家的大将。而我许褚属于内臣,在公众场合同他交谈就够了,两个人私下进入休息室里面去谈什么呢!”后来曹操听到他的回答,就更加看重和喜欢他了。
曹操更加看重和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当时在君主身边的侍从官员,叫做内臣;而在远方战区统领军队的将领,称为外藩,即外边的屏障。参与机密的内臣,如果与手握兵权的外藩,相互串通,内外勾结,就会对君主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内臣与外藩发生关系,被视为官场的一大禁忌。而曹操的规矩更为严厉,就连内臣与封为诸侯的自己儿子们交往密切,也是大罪一桩。著名的杨修,是他身边的主要幕僚,后来被他处死。主要罪名之一,就是“交关诸侯”,指他与自己的儿子曹植交往关联,事见《三国志》卷十九《曹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明白了这样的时代政治背景,再来看许褚的人性品质,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他之所以拒绝与曹仁进入内室私下谈话,是因为他很清楚曹操的规矩和红线,而且非常自觉地去遵守规矩,远离红线,四个人性特点中的前三个,非常谨慎,奉公守法,质朴稳重,就都充分展现出来。至于话语很少,三个字的回答“王将出”还不够少吗?要知道,在君主身边的内臣,了解的机密太多,如果不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巴,有你的好果子吃。可见许褚话语很少,根本还在于他非常谨慎和奉公守法。
综合许褚一生五次解救曹操,使得三国历史不被改写的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张辽的第三名。
许褚的一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这祖孙三朝,一直担任至关重要的卫士长,而这祖孙三代,都是很不好侍候的主子。可是许褚长期任职,却没有犯下任何过错,最后得到光荣善终,这看起来很平常,其实却很不简单。他哪里是什么愚笨呆傻的“虎痴”?他才真正是聪明绝顶的明白人啊!成语有“大智若愚”,是从苏东坡的“大智如愚”而来。放在许褚身上,就是“大智若痴”,完全当得起“大智虎侯”四个字。相形之下,表面上看来非常聪明的杨修,其实才真正是相当呆傻,因为他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保不住,还算是聪明人吗?应当反过来给他四个字的评语,就是“大愚若智”。当今的社会,争着当聪明人的很多,觉得自己是聪明人的也很多。既然聪明,所以做事往往就不谨慎,不稳重,甚至总想钻法律规章的空子,结果因此摊上事儿,甚至摊上大事儿的,也不在少数。如果要想不摊上事儿,尤其是不摊上大事儿,琢磨琢磨许褚,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借鉴。这正是:
服侍三朝无过错,虎侯大智有谁知?
关于许褚就讲到这里。至此,三国名将的讲述全部结束。从以上诸多名将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金戈铁马的辉煌战功,隐秘深藏的历史玄机,而且可以领略到绚丽多姿的文化风韵,光彩照人的人性光辉。但愿这一切,能够给你带来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
附录一 本书名将重大战事年表
年 代 名将战事
建安三年(198)冬 下邳之战,曹操擒杀劲敌吕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南岸,成功扩大地盘。
建安五年(200)夏 白马之战,关羽在万军之中,刺杀袁绍麾下第一名将颜良。
建安五年(200)冬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大破总体实力最强大的对手袁绍,称雄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秋 柳城白狼山之战,张辽充当前锋,大破乌丸骑兵,平定乌丸。
建安十三年(208)春 江夏之战,周瑜在沔口,攻灭宿敌黄祖。
建安十三年(208)冬 赤壁之战,周瑜以三万人马,对抗实际兵力二十多万的曹军,大破曹操,开创三分鼎立的初始格局。
建安十四年(209) 江陵之战,周瑜在江陵击退曹仁,攻占江陵。
建安十六年(211)秋 潼关之战,许褚多次解救曹操;马超痛失取胜机会,被曹操击败,逃奔凉州。
建安十九年(214) 江州之战,张飞俘虏刘璋大将严颜,待若上宾,顺利清除前进障碍。
建安二十年(215)秋 合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成功击退孙权十万大军,还几乎俘获孙权。
建安二十年(215) 三郡之战,吕蒙巧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建安二十年(215)冬 宕渠之战,张飞大破曹魏大将张郃。
建安二十四年(219)夏 汉中北山之战,赵云采用空营计,成功抵御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 樊城之战,关羽围攻曹魏军事重镇樊城、襄阳,水淹七军,斩杀庞德,俘虏大将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219)冬 荆州之战,吕蒙在当阳袭杀关羽,攻占荆州。
黄武元年(222)夏 猇亭之战,陆逊以弱胜强,大破刘备。
黄武二年(223)春 江陵之战,朱然以五千人马,胜利击退十倍以上曹军的围攻,威震敌国。
建兴三年(225)夏 南中之战,诸葛亮五月渡泸,当年平定南中。
建兴五年(227)春 诸葛亮统兵北伐,进驻汉中。
建兴六年(228)春 祁山之战,诸葛亮首次出兵祁山,街亭失利,全军撤退。
建兴六年(228)冬 陈仓之战,诸葛亮围攻魏将郝昭于陈仓,不克,全军撤退。
黄武七年(228)秋 石亭之战,陆逊以六万人马对抗十万曹军,大破曹休。
建兴九年(231)春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出兵祁山,以木牛运输,粮尽撤军时,设伏射杀曹魏大将张郃。
建兴十二年(234)春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从褒斜道出兵,以流马运输,司马懿固守不战,诸葛亮分兵屯田,准备就地长期抗战,秋天病死在五丈原。
景初二年(238)秋 辽东之战,司马懿长途奔袭四千里,攻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
嘉平三年(251)夏 淮南之战,司马懿擒杀举兵对抗的扬州战区指挥官王凌。
甘露元年(256)秋 段谷之战,邓艾击败蜀汉主将姜维,扭转陇西战场的不利态势。
景元四年(263)冬 伐蜀之战,邓艾以两万兵马,翻越摩天岭,从小路奇袭成都,攻灭蜀汉政权。
凤凰元年(272)冬 西陵之战,陆抗以三万人马,成功击退西晋八万大军。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汉书》,班固撰。
《后汉书》,范晔撰。
《续汉志》,司马彪撰。
一进曹操的企业公司,张辽马上就给老板献上了一份见面礼,礼品的名称叫做“孤胆劝降昌狶”。当时的徐州,有多股武装势力盘踞。吕布在徐州当家的时候,他们拥护吕布。吕布被曹操消灭后,他们就面临两难的选择:追随曹操,害怕曹操追究过去的污点;对抗曹操,又害怕遭到吕布那样被消灭的下场。而这些武装首领中,有一个昌狶,盘踞在东海郡,他的大本营,就设在三公山的山上。三公山,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曹操派遣张辽,与夏侯渊一同前去围剿。激战几个月,张辽的刀把子没有拿下昌狶,倒是他的嘴皮子把昌狶拿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细心的张辽沿着包围圈视察,发觉对方射出来的利箭渐渐稀少了不说,那站在高处的昌狶,还一直用眼睛注视着自己。张辽就向夏侯渊说:“昌狶这种表现,说明他心里边正在为难,是继续打还是投降。我想同他搭话,或许可以诱导他投降。”于是他走上前去,高声叫道:“曹公有命令,让我张辽向你们传达!”昌狶果然走上前来,与张辽对话。张辽隔着包围圈,向昌狶说道:“曹公神明威武,正在用德泽团结四方,先来投诚的将会受到重大奖励!”昌狶终于同意投降,张辽竟然单身一人,进了三公山上对方的营寨,到昌狶的家中与其亲属见面。昌狶非常放心和高兴,就随同张辽去见曹操。曹操重赏昌狶之后,又派昌狶回去,为自己镇守东海郡。
张辽拿下昌狶,一靠胆大,二靠心细,三靠软硬兼施。曹操看出他是当优秀将领的好材料,从此重点培养。接下来,他又建立了一场更辉煌的战功,这是什么战功呢?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为了安定北方,统领大军前往幽州,去征服强大的乌丸族武装力量。这乌丸族是当时幽州的草原民族,铁骑兵团极为骁悍,所向无敌。袁绍被曹操打败之后,他的儿子袁尚、袁熙,跑到乌丸族那里去躲避,两股势力结合,曹操很不放心,于是亲自动了手。
乌丸族武装力量活动的中心,是在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从华北平原前往柳城,最为近便的道路,是从东北方向,经过现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滨海地区。但是在当时,这条道路在夏天和秋天,经常因为天降暴雨而被洪水淹没,根本无法通行。最初曹操不了解情况,就走了这条道路。等到他在碣石山上大发诗兴,吟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不朽名篇《观沧海》之后,七月间的洪水已经将前面的道路变成一片汪洋。好在他找到一位当地的高人,名叫田畴,来当自己的向导。这田畴极为熟悉当地情况,就带领曹操改走另外一条小路:这条路先往北,翻越卢龙塞,也就是现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北喜峰口一带的边塞;然后再转向东北,就可以直达柳城。曹操依计而行,大军来到距离柳城只有二百里路时,才被对方发觉。乌丸族首领蹋顿,立即出动几万骑兵,赶向西边应战。此时此刻,张辽作精彩表演的机会就来临了。
这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陡然相遇。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自治县的白鹿山。曹操站在山上,望见对方黑压压的骑兵飞驰而来,一望无边,心想今天必有一场恶战。正在思考对策之时,张辽走上前来,主动请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曹操马上下定决心,当场任命张辽为先锋,还把自己手中的指挥旗,当时叫做“麾”,亲手交给张辽。这杆指挥旗是军队指挥大权的标志,平常都是曹操自己紧握在手里,指挥千军万马,很少交给别人。今天把它交给张辽,就是把全军的胜负放在他的肩上。
张辽深感重任在肩,却很有信心。为什么有信心?“三国探客”告诉你。因为胆大而又心细的他,刚才在山上已经作了周密的观察和考虑:对方的骑兵虽然铺天盖地,但是并没有严密合理的阵势和队形,松松散散我行我素,缺乏相互配合和支持。这样的队伍,不仅形不成整体的战斗力,而且一旦局部遭受重大的打击,就会出现全盘的混乱。因此,对方人数虽多,却并不可怕。正是心中有了底,他才会去主动请战;曹操也正是有了同样的观感,也才会断然下令发起猛攻。
这一年的张辽三十九岁,体力精力正当旺盛不说,沙场上又身经百战,经验也正丰富。只见他手中挥动指挥旗,策马如飞,带领精锐铁骑兵团,向敌军最为薄弱和混乱的地方冲锋:哪里薄弱就打到哪里,哪里混乱就打到哪里。这种正规而有效的专业性打法,很快就把对方的几万骑兵,分割成零碎的小块,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这一战,当场斩杀对方最为强悍的总头领蹋顿,以及一大批将领,还俘虏了二十多万投降的士兵和民众,取得完全的胜利。张辽就以白狼山大捷的辉煌战功,为自己的整个三〇年代画上圆满的句号。
但是,张辽也是人,是人就会出现缺点。白狼山大捷之后,张辽开始出现人性上的毛病了。这是什么毛病呢?他又会怎样来对待呢?
白狼山大捷,奠定了张辽的名将地位。名气大了,就有点骄傲了,因而开始出现盛气凌人不好相处的毛病,史书称之为“任气”。
当时,平定了乌丸的曹操,开始筹划向南面荆州的刘表用兵,于是把张辽、于禁、乐进,三位重量级名将,安排到邻近荆州的军事据点驻扎,作为前期的准备。《三国志》卷二十三《赵俨传》上说:“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赵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于禁驻扎的颍阴县,乐进驻扎的阳翟县,张辽驻扎的长社县,分别在今河南的许昌市,禹州市,长葛县,形成三角形,相距都只有几十里路。大家都是名将,驻地又连在一起,三只老虎就开始发生冲突,很多事情不能和谐共处。曹操怎么办?他从自己的心腹幕僚中,选了很会做思想工作的赵俨,去当这三支军队的参谋长。每逢三只老虎出现矛盾,赵俨就要训导劝解。看到老板曹操如此重视上心,再加上这赵俨也确实会开导人,三只老虎认识到自己的毛病,就和和睦睦相处共事了。
三只老虎中,跑得最快而进步最大的,就要数张辽。也正是因为能够痛下决心,彻底改掉毛病,所以他才能建立更加辉煌的战功,这就是威震孙吴的逍遥津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一直在东南方向淮南用兵的曹操,决定改变目标,去进攻西面汉中的张鲁。在此之前,他在淮南与孙权有过多次较量。从淮南离开之际,他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员将领,统领七千人马,镇守淮南的军事重镇合肥。张辽、乐进,是前面三只老虎中的两只。新加上的这李典,也是军中的狠角色,算得上是一只老虎,于是又形成三只老虎在一起的局面,而且还都在同一座合肥城的笼子当中。很明显,要是张辽此前没有改掉毛病,此番合肥城中就会有好戏看了。那么张辽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据《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记载,曹操离开淮南之前,也安排了一位信得过的文职人员,叫做薛悌,来当合肥驻军三只老虎的协调人和监督人,正式官名叫做护军。还给薛悌留下一封密封好的指令,这种上级的指令,当时被称为“教”。曹操还在信封边上写了四个字:“贼至乃发。”意思是敌人来了才准打开信封。要知道曹操如何对手下的将领,进行遥控性的指挥,眼前就是生动典型的例子。
这年八月,孙权果然亲自出动十万大军,从长江进入巢湖,大举进攻巢湖北岸边不远的合肥城池。于是薛悌与三只老虎一起拆开信封,只见上面写了四句话:“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什么意思呢?如果孙权亲自前来进攻的话,由张、李二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卫城池,薛护军不准参战。薛悌是文职人员,不准他参战很容易理解。三只老虎总要有一只看家,把乐进留下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何要主动出城去打一仗?又为何要派张辽与李典出城去打?这两个问题,不要说后世,就连当时守卫城池的众将官中,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孙权号称有十万大军,而我们才区区七千人马,明摆着寡不敌众,主公怎么会下这样的指令呢?我们应当赶紧向主公请求增派援军才对啊!
然而张辽却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用意。那么曹操究竟是什么用意呢?张辽又会怎样去体现曹操的用意呢?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张辽心思很细,又在曹操手下征战了十七个年头,所以对曹操用兵的深沉考虑,能够充分心领神会。《三国志》卷十七《温恢传》中说,当时一位擅长军事的地方大员,名叫温恢,就对张辽有四个字评语:“素知王意。”可见素来知道魏王曹操的心意,已经成为张辽为人的特点。在他看来,为何要出城去打一仗呢?这是因为,一旦孙权亲自来进攻,带来的军队,肯定比我方要多。以弱对强的态势下,龟缩在城里被动挨打,下场很可能是失败。最好是首先出城打一仗,打出士气,打出威风,然后再退回来坚守,才有旺盛的斗志和充分的信心。因此,第一仗不仅要打,而且还要打好。那么为何要派自己与李典配对呢?张辽就更加清楚了。一是主公要自己起带头作用,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够起好带头作用。二是李典为人,虽然个性很强,不好相处,但是性格直爽,在国家利益面前,能够服从大局,与自己同心协力。把曹操的用意领会透了,张辽立马采取行动坚决贯彻之。
首先,他把曹操要求出城打一仗的用意,公开向大家说明。看到大家的反应依然畏缩犹豫,他就故意做出愤怒的样子,慷慨表态说:“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诸君有所怀疑,我张辽就单独出城去迎战!”这是用激将法来激大家,也是在激李典。
然后,他又转向李典问道:“李将军,意下如何?”进一步激李典。李典哪里经得住他这般手段,立马断然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就看张将军的打算怎样了!难道此时此刻,我会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公家的道义吗!”
张辽等的,就是他这一句话。当晚,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队勇士,好好犒劳安歇。次日凌晨天还没亮,两位名将突然杀出城去。对方正在睡梦当中,根本没有想到,明显处于弱势的曹军,竟敢杀出城来,赶忙仓促应战。张辽身披铠甲,手持长戟,带头冲进敌阵,当场斩杀对方两员大将。他接着又高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径直冲向对方的中军大旗之下的主帅孙权。孙权见势不妙,连忙登上一座大墓冢,在卫队的严密保护下等待救援。张辽在下面怒骂,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这时,孙吴的援军赶到,张辽这才杀开一条血路,得胜回城去了。这一仗,算是张辽对孙权的热情迎接,接下来,他还要对孙权热情送别。
这合肥城池本来就修得坚固异常,打了胜仗之后又士气高昂,张辽坚守十多天,对方毫无进展,决定撤军。合肥位于巢湖北岸一条河流的北岸,这条河流就是著名的肥水。孙吴船队停靠在河流上的逍遥津渡口,渡口上有座简易木桥,连接肥水的南北。当孙权和最后一批将士,准备从北岸上船离去时,一直在城头上观察动静的张辽,早就在等这一刻。他指挥一支轻骑兵,又飞快杀出城去,直奔孙权。孙权来不及登舟,赶紧上马奔上木桥,到南岸去上船。等到孙权一过,卫队赶紧把桥板砍断,切断通路。张辽一直追到断桥边,这才收住马韁。要不是孙权的马儿跑得快,手下的卫兵动作也快,当天他就变成为张辽的俘虏了。张辽热情送别孙权之后,从此威名震动孙吴。现今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风光如画,是著名的三国名胜古迹,可以在此领略张辽当年的风姿。另外,郊外的曹魏合肥新城遗址,也是考察三国军事防御设施的好去处。
合肥逍遥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对抗孙权十万大军,是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经典。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胜利,除了勇敢、谋略之外,做事细心,领会指令,知错必改,提升自己,搞好团结,这些人性的闪光品质,同样是重要的因素。综合他一生的辉煌战功和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的第二名。
纵观张辽的一生,他成为曹操的战将时,不多不少正好三十岁。从人性的角度看,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不怪他无能,怪他跟错人,可见选对老板,对自己的一生发展很重要。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孔子说:“三十而立。”立的意思,按照真正算得上《论语》权威的杨伯峻先生解释,是指为人站得住,做事有把握。张辽跟了曹操,很快就在将领的行列中站住脚了,做出出色的贡献了。从这个意思上说,用“三十而立”来形容刚好三十岁的张辽,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
主人选对光芒放,而立之年出战功。
关于张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将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三名许褚。
战将型名将第三名——许褚
身边的许褚心急火燎,也不管曹操同意不同意,架起曹操就奔往河边的渡船上。刚刚才爬上船,马超骑兵已经赶到岸
大智虎侯
曹魏的名将群体中,有一类特殊名将,人数不多,承担的任务却极端重要,就是充当曹操的卫士长。曹操在战争风云中开创大业,碰到的危险局面多得数不清,全靠忠诚的卫士长排忧解难,否则性命堪忧,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今天讲的这位,是解救曹操次数最多的卫士长,大名鼎鼎的许褚。那么许褚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成为曹操的卫士长之后,解救了几次曹操?解救过程有哪些精彩的看点?他为何会得到“虎侯”的美名?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许褚,字仲康,东汉豫州沛郡谯县人氏。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也是曹操的故里,所以许褚是曹操的小同乡。曹操的小同乡,还有华佗。现今的亳州市,还有多处关于曹操、华佗的名胜古迹。甚至因为神医华佗的影响,此处还是当今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
之前我们说过,古代史书中的传记,素来重视家庭出身,先辈如果当过一官半职,照例都要写上一笔。《三国志》卷十八《许褚传》中,对于他的先辈,他的早年生活,都没有记载,这就证明,他完全出自普通的草根家庭。
传记中一开始,就说他长大成人的模样,这模样还真是非同一般。首先身材高,多高?八尺还有多。当时一尺是现今二十四厘米,八尺有多就是两米左右。其次腰围大,多大?足足十围。围是包围的围,一围是当时的五寸,即十二厘米。十围是一百二十厘米,相当于现今的三尺六寸左右。三是容貌雄伟刚毅。四是力气大得惊人,究竟有多惊人?下面就会看到。总之,他是三国时期最恐怖的巨无霸金刚大力士一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许褚的家乡又是战乱最为剧烈的地区。自古以来,面临战乱,老百姓的求生道路,主要是两条:一是背井离乡,逃往相对好点的远方;二是就地抱起团来,聚在一起居住,修建土围子,艰难度日,抵抗到哪天算哪天。许褚走的是后面一条路,因为他的老乡和亲戚,加起来有上千家之多,力量不小。于是就修建土围子,组建自卫队。这种具有土围子的武装居民点,当时叫做屯、坞、壁等,合称坞壁。而许褚所在的土围子,就可以叫做许家屯。
许褚大显身手的表演,发生在一次对付外来的流民武装的战斗中。对方来了一万多人,要扫荡他们的居民点。双方你攻我守,异常激烈。许褚一方的人少,武器弓箭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人也疲乏了,唯有许褚打得正过瘾。他叫人们找来一大堆碗口大的石头,放在土围子的四个角落上。哪边的敌人上来,他就奔到那里,把大石头砸向对方,打得对方头破血流,不敢向前。
眼看粮食已经不多,表面上五大三粗的许褚,内心还有点机谋,他想出一条打心理战的妙计,假装要同对方讲和,用耕牛来同对方交换粮食。经过许褚精心挑选的牛,都很认得回家的道路,所以在对方来牵时,总是要回头往土围子里自己的家中跑,拉也拉不住。许褚嘲笑说:你们就这点本事?只见他飞快跑过去,抓住最壮那头牛的尾巴,来了一个拔河比赛,硬生生把牛拉得倒退了上百步的距离,然后高声叫对方来取牛。对方一看,这位爷的身材好比铁塔一般,力气竟然比牛还要大,哪里是他的对手?搞不好牛没有吃成,倒先被他吃了,赶紧跑吧!丢下牛就转移撤退而去。从此,他的名声就在淮河北岸传开了。
曹操在淮河北岸一带拓展自己的势力,许褚就率领自卫队投奔了曹操,从此为曹操效力终身,先后多次解救曹操于危险之中。那么第一次的解救是怎么回事儿呢?
《三国志》卷十八《许褚传》描绘说,许褚来投奔曹操,曹操看到他那魁梧的体格,非凡的力气,雄伟的相貌,尤其是那亲切入耳的乡音,不禁高兴得拍手赞叹说:“此吾樊哙也!”曹操为什么会把许褚比作自己的樊哙?以往讲三国的,似乎都没有回答到位。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樊哙是汉高祖刘邦的随身大将,曾经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急时刻,闯进霸王项羽的宴会,解救出刘邦,体格和气概与许褚一样魁梧雄壮。二是因为,樊哙同刘邦都是沛县人,即今江苏省沛县,也同许褚和曹操一样,是小同乡的亲密关系。三是因为,曹操和许褚的家乡谯县,与樊哙和刘邦的家乡沛县,还都属于同一个郡,也就是沛郡,两个县的直线距离才三百里左右,所以这四位竟然还是大同乡!四是因为,把许褚比作樊哙,就是把自己比作刘邦。刘邦有樊哙的护卫,成就了大事业,如今自己有了许褚,当然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许褚来投奔,正是建安元年(196)二月间,曹操出兵平定了汝南、颍川两郡的时候。此时的曹操,已经打定主意,要把汉献帝迎接到自己身边,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做出一番大事业。而安置汉献帝的临时首都,都已经安排好了,就是颍川郡东边的许县(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所以他在这时候把自己比作刘邦,把许褚比作樊哙,完全不是偶然。由此可见,曹操得到许褚的时候,心情是何等的高兴!
于是曹操立即任命许褚为都尉的官职,主要任务是贴身保护自己。那时候,先已经在曹操身边当卫士长的,是另一位金刚大力士典韦。典韦的官职是校尉,比许褚的都尉高一级,所以典韦算是正卫士长,许褚是副卫士长。由于有两个人,可以轮换,所以当典韦在曹操身边护卫的时候,许褚还可以领兵外出作战。建安二年(197)曹操进攻南阳郡一带的军事小强人张绣,典韦在内护卫曹操,许褚就到前线充当先锋,所向无敌,在沙场上好好过了一把金戈铁马的表演瘾。但是很可惜,典韦在这场战役中,因为张绣投降之后又突然叛变,袭击曹操,典韦在护卫曹操时不幸以身殉职。许褚就被提升为校尉,接替典韦,单独承当起卫士长的重任。
典韦的牺牲,对许褚触动很大。因为这场大变故,并非是来自外边,而是来自内部。张绣已经投降被收编,转眼却又变了心,可见最危险的敌人,往往就藏在身边。于是,许褚以加倍的勤勉尽心,加倍的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保卫工作。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自觉和尽职,曹操才免遭一场大难
那是三年之后,曹操与强敌袁绍在官渡艰苦决战,由于强弱对比悬殊,形势曾经很不利。曹操身边的贴身卫队中,就有人生出二心,准备做一场赌博,取了曹操的头颅,拿到袁绍那里去换取巨大红利。领头的贴身卫士,名叫徐他,主意打定,徐他等人就开始暗中寻找机会。
这一日,轮到许褚下班休息,当时称为“休下日”。许褚回到自己的住处之后,徐他等人欣喜若狂,因为他们谁不不怕,就只怕这金刚大力士一般的卫士长。于是众人身藏利刀,悄悄进入曹操的中军大帐。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许褚来了!他什么来呢?不是下班休息了吗?原来,回到住处,他总是有点不放心,于是又回来巡视。进了大帐篷,徐他等人才突然发现是他,自然是大吃一惊,脸色大变。许褚立刻出手,将徐他等人一一制服,审问之后马上送上西天。真相大白之后,曹操更加信任许褚,也更加注意自己的安全,进进出出,时刻都要把许褚带在身边。许褚就这样,凭借自己的敬业心、责任心以及更重要的忠诚心,第一次把曹操从死神手中抢夺了回来。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封了许褚一个关内侯的爵位,以示奖励,从此许褚就成为许侯爷了。
徐他事件之后,曹操的安全得到许褚进一步的保障,从内部对曹操发动近身行刺的事件,就很少见到了。因此,许褚到了十年之后,才又有了解救曹操于危难的机会,这是什么样的机会呢?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向西边的关陇地区发展。当年八月,亲自赶往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潼关。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面黄河的南岸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于此处的极为独特的地理形势,我在讲述马超的时候已有详细描绘,这里不再重复。当时控制关中地区的杂牌军将领马超等人,集中十万兵力在此扼守,曹军无法向西挺进。曹操采纳大将徐晃的计策,绕道杀进关中。首先派先遣部队,从潼关的东边渡过黄河,前往北面的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再由此向西强渡黄河,在河西岸建立根据地。然后主力军团再按这条路线如法炮制,就可以全部杀进关中。当年闰八月,先遣部队得手,曹操随即指挥主力,从潼关的东边陆续北渡黄河。
就在曹操准备随同最后一批部队渡河的时候,马超上万骑兵向岸边杀来。开始曹操很淡定,不走。身边的许褚急得心急火燎,也不管曹操同意不同意,架起曹操就奔往河边的渡船上。刚刚才爬上船,马超骑兵已经赶到岸边,箭如雨下。许褚连忙举起硬质马鞍,为曹操遮挡利箭。刚刚离开河岸,驾船的船老大又被飞箭射死,那船就晃悠悠向下游漂去。马超的骑兵,沿着河岸一边追,一边用箭射。许褚见势不好,立刻只用左手举马鞍,腾出右手来操纵船舵。他是在淮河边上长大的,驾船对他不是难事。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关键时刻,他的驾船功夫还派上了用场,把船转向北岸,曹操这才侥幸脱离险境。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今天差点被马超小贼困住了。
曹操成功绕过潼关,又向南稳步推进,当年九月,推进到了渭河的南岸。从这里向西进攻关中的中心城市长安,就没有什么天险阻挡了。战局不利,马超想对曹操玩计谋,请求割让地盘,双方讲和退兵。曹操表面答应,暗中要用离间之计。这一日,双方都把兵马退后,那边的马超和韩遂,这边的曹操带着许褚,二对二,骑着马来在战场的中间地带,开始讲和之前的接触。身强力壮的马超,本想在见面时,突然出手生擒曹操,但是看到曹操身边的那位,身材高大粗壮,面相雄壮威严,怀疑是著名的无敌勇士许褚,于是问道:“听说曹公有一位号称虎侯的勇士,他在哪里啊?”曹操回头一指,只见许褚怒睁双眼,死死盯住马超。马超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打消念头。曹操故意同韩遂单独交谈,越说越高兴,越说就离开马超越远,好长时间才分手。马超怀疑韩遂与曹操暗中勾结,人心就散了。不久双方决战,曹操一战成功,打败联军,控制关中,西北方向的版图格局彻底改变。
细算起来,潼关之战中,曹操的性命被许褚解救了四次之多。第一次,是曹操在岸上玩儿淡定,不是许褚架起他就往船上奔,命就没了。第二次,上了渡船,马超骑兵赶到,箭如雨下,不是许褚急中生智,举起硬质马鞍为他遮挡,命也没了。第三次,船老大被射死,渡船沿着河边漂流,对方骑兵在岸上追击,不是许褚去掌舵转向北岸,命也没了。第四次,马超要在碰面时搞突然袭击,不是许褚跟得紧,命也没了。一场大战,竟然救了当家人的四次命,这在三国的军事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再加上此前擒杀徐他的那一次,总共就有五次之多。因此,战后庆功,曹操特别提升他为武卫中郎将。中郎将是当时武将中的一类,比此前许褚担任的校尉,级别要高。武卫这个名号,此前还没有,是从许褚开的头。曹操的意思,就是勉励许褚:要用你的超级武勇,来保卫我曹操。从此,武卫中郎将,后来又升格为武卫将军,就成为曹魏君主卫士长的专门职务名称。
许褚的威猛、敬业,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后世对许褚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威猛先生,腰板儿粗,肌肉块儿粗,性格同样也粗,由外到内都是粗线条的角色。这也难怪,人的外貌同他的性格,往往是对应的:外貌五大三粗的威猛先生,往往性格豪放,举止张扬,说话很冲。所以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会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大块头汉子,进了酒店把桌子猛然一拍,高叫一声:“拿酒来!”其实,不仅后世的人们对许褚有误解,就是在当时曹操的军队中,也有人对他的真实秉性并不了解。他们因为许褚力大如虎,但是话语又特别少,很木讷,似乎有点痴呆,所以送他一个外号,叫做“虎痴”。当然在潼关的马超,当面不好这样叫他,所以尊称他为“虎侯”。结果这一尊称从此流传天下,以至于人们还以为这是许褚的真实姓名,姓虎,名侯。你会问了,有姓虎的吗?说句题外话,这世上还真有姓虎的,而且在我们四川,姓虎的虎,往往不读成虎字的音,而会读成“猫(māo)”字的音,有趣吧?
那么许褚内在的秉性,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请看《三国志》卷十八《许褚传》中,对他的档案记录:“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虽然只有简短的九个字,但是很值得琢磨一番。
史文列举许褚的秉性,具体有四点:非常谨慎,奉公守法,质朴稳重,话语很少。看来他的性格,属于内敛、沉稳、低调的精细型,与他的外貌形成极大的反差,对于后世人们的印象来说,这就真有点令人大跌眼镜了。
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呢?有的,史书上记录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能够把上面许褚人性上的四个特点,全部展现出来。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高升为魏王之后,在南方镇守的大将曹仁,回到后方来朝拜祝贺。这曹仁是曹操的堂弟,关系很亲近,身份很贵重,深受曹操信任,特别派他担任荆州战区的总指挥官,对付南边的关羽。在姓曹的宗族将领中,他的地位高居第一。这一天,曹仁来见曹操,曹操在内室里面还没有出来。曹仁看到在殿堂门外执勤的许褚,就邀请许褚,两个人一起到旁边的休息室里面谈话。当时曹仁的军职,是征南将军,比许褚要高好几级,又掌控军权,还是曹操的宗族近亲,所以在外人看来,他的邀请属于屈尊,是非常看得起许褚的表示。但是,许褚的反应怎样呢?他只简短回答了三个字:“王将出。”魏王就要出来了。说完便转头进入殿堂。曹仁哪里受过这种冷遇?心中非常不愉快。有人就责怪许褚说:“征南将军是宗族重臣,特别屈尊请你交谈,你怎么能断然推辞呢?”许褚的回答依然简短,却很值得琢磨:“他虽然关系亲近地位贵重,总归还是在外边保卫国家的大将。而我许褚属于内臣,在公众场合同他交谈就够了,两个人私下进入休息室里面去谈什么呢!”后来曹操听到他的回答,就更加看重和喜欢他了。
曹操更加看重和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当时在君主身边的侍从官员,叫做内臣;而在远方战区统领军队的将领,称为外藩,即外边的屏障。参与机密的内臣,如果与手握兵权的外藩,相互串通,内外勾结,就会对君主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内臣与外藩发生关系,被视为官场的一大禁忌。而曹操的规矩更为严厉,就连内臣与封为诸侯的自己儿子们交往密切,也是大罪一桩。著名的杨修,是他身边的主要幕僚,后来被他处死。主要罪名之一,就是“交关诸侯”,指他与自己的儿子曹植交往关联,事见《三国志》卷十九《曹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明白了这样的时代政治背景,再来看许褚的人性品质,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他之所以拒绝与曹仁进入内室私下谈话,是因为他很清楚曹操的规矩和红线,而且非常自觉地去遵守规矩,远离红线,四个人性特点中的前三个,非常谨慎,奉公守法,质朴稳重,就都充分展现出来。至于话语很少,三个字的回答“王将出”还不够少吗?要知道,在君主身边的内臣,了解的机密太多,如果不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巴,有你的好果子吃。可见许褚话语很少,根本还在于他非常谨慎和奉公守法。
综合许褚一生五次解救曹操,使得三国历史不被改写的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张辽的第三名。
许褚的一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这祖孙三朝,一直担任至关重要的卫士长,而这祖孙三代,都是很不好侍候的主子。可是许褚长期任职,却没有犯下任何过错,最后得到光荣善终,这看起来很平常,其实却很不简单。他哪里是什么愚笨呆傻的“虎痴”?他才真正是聪明绝顶的明白人啊!成语有“大智若愚”,是从苏东坡的“大智如愚”而来。放在许褚身上,就是“大智若痴”,完全当得起“大智虎侯”四个字。相形之下,表面上看来非常聪明的杨修,其实才真正是相当呆傻,因为他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保不住,还算是聪明人吗?应当反过来给他四个字的评语,就是“大愚若智”。当今的社会,争着当聪明人的很多,觉得自己是聪明人的也很多。既然聪明,所以做事往往就不谨慎,不稳重,甚至总想钻法律规章的空子,结果因此摊上事儿,甚至摊上大事儿的,也不在少数。如果要想不摊上事儿,尤其是不摊上大事儿,琢磨琢磨许褚,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借鉴。这正是:
服侍三朝无过错,虎侯大智有谁知?
关于许褚就讲到这里。至此,三国名将的讲述全部结束。从以上诸多名将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金戈铁马的辉煌战功,隐秘深藏的历史玄机,而且可以领略到绚丽多姿的文化风韵,光彩照人的人性光辉。但愿这一切,能够给你带来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
附录一 本书名将重大战事年表
年 代 名将战事
建安三年(198)冬 下邳之战,曹操擒杀劲敌吕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南岸,成功扩大地盘。
建安五年(200)夏 白马之战,关羽在万军之中,刺杀袁绍麾下第一名将颜良。
建安五年(200)冬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大破总体实力最强大的对手袁绍,称雄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秋 柳城白狼山之战,张辽充当前锋,大破乌丸骑兵,平定乌丸。
建安十三年(208)春 江夏之战,周瑜在沔口,攻灭宿敌黄祖。
建安十三年(208)冬 赤壁之战,周瑜以三万人马,对抗实际兵力二十多万的曹军,大破曹操,开创三分鼎立的初始格局。
建安十四年(209) 江陵之战,周瑜在江陵击退曹仁,攻占江陵。
建安十六年(211)秋 潼关之战,许褚多次解救曹操;马超痛失取胜机会,被曹操击败,逃奔凉州。
建安十九年(214) 江州之战,张飞俘虏刘璋大将严颜,待若上宾,顺利清除前进障碍。
建安二十年(215)秋 合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成功击退孙权十万大军,还几乎俘获孙权。
建安二十年(215) 三郡之战,吕蒙巧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建安二十年(215)冬 宕渠之战,张飞大破曹魏大将张郃。
建安二十四年(219)夏 汉中北山之战,赵云采用空营计,成功抵御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 樊城之战,关羽围攻曹魏军事重镇樊城、襄阳,水淹七军,斩杀庞德,俘虏大将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219)冬 荆州之战,吕蒙在当阳袭杀关羽,攻占荆州。
黄武元年(222)夏 猇亭之战,陆逊以弱胜强,大破刘备。
黄武二年(223)春 江陵之战,朱然以五千人马,胜利击退十倍以上曹军的围攻,威震敌国。
建兴三年(225)夏 南中之战,诸葛亮五月渡泸,当年平定南中。
建兴五年(227)春 诸葛亮统兵北伐,进驻汉中。
建兴六年(228)春 祁山之战,诸葛亮首次出兵祁山,街亭失利,全军撤退。
建兴六年(228)冬 陈仓之战,诸葛亮围攻魏将郝昭于陈仓,不克,全军撤退。
黄武七年(228)秋 石亭之战,陆逊以六万人马对抗十万曹军,大破曹休。
建兴九年(231)春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出兵祁山,以木牛运输,粮尽撤军时,设伏射杀曹魏大将张郃。
建兴十二年(234)春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从褒斜道出兵,以流马运输,司马懿固守不战,诸葛亮分兵屯田,准备就地长期抗战,秋天病死在五丈原。
景初二年(238)秋 辽东之战,司马懿长途奔袭四千里,攻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
嘉平三年(251)夏 淮南之战,司马懿擒杀举兵对抗的扬州战区指挥官王凌。
甘露元年(256)秋 段谷之战,邓艾击败蜀汉主将姜维,扭转陇西战场的不利态势。
景元四年(263)冬 伐蜀之战,邓艾以两万兵马,翻越摩天岭,从小路奇袭成都,攻灭蜀汉政权。
凤凰元年(272)冬 西陵之战,陆抗以三万人马,成功击退西晋八万大军。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汉书》,班固撰。
《后汉书》,范晔撰。
《续汉志》,司马彪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