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确属佳美!流露出对胡琏此举的欣赏之意。
其二,莒光楼此楼完工于1953 年,为水泥钢骨仿古宫殿式建筑,凡三
层,飞檐画栋,朱碧辉煌,宏伟瑰丽,至为壮观,已成金门标志。楼名“莒
光”,盖取意实践“总统”“毋忘在莒”的昭示,而图光大也。此楼功能实为
“英雄馆”,金门历次战役中立功官兵的事迹,都在楼内陈列,供人瞻仰效
法。最能表现胡琏独出心裁的是,匾额“莒光楼”三个大字,出自18 岁立
功士兵赖生明之手。胡琏把题字名楼的殊荣给予一名普通阿兵哥,其意不言
自明,当在鼓士兵之气也。
其三,太武山公墓、忠烈祠为安葬四千五百战死、病亡官兵,胡琏决
定在太武山西麓径林谷地中建公墓。
此地钟灵毓秀,气聚风藏,面对大陆,遥望漳厦。墓前祭堂亦即忠烈
祠,祠内列供石碑,镌刻各员阶级、姓名、队别。移灵完毕日,胡琏举行公
祭大典。胡琏手撰碑文云:“当此黄土白骨,芳草夕阳,触景生情,凄凉满
目,实不禁怆然堕泪,放声一哭也。余亦饮泪以正告中华儿女曰:此民族战
士也,此黄帝子孙也,彼等为维护其国族而埋骨于此。。”其四,无名士兵
塑像胡琏认为,“在未来反攻大陆的伟大画面上,必须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
雄,来牺牲,来奋斗,而又默默无言,期期坚持,始可以大功告成,大业建
立。”据此构思,乃造无名士兵塑像。像座呈三角形,镌刻了三句格言:“把
思想变成信仰,把意志变成力量,把理论变成行动”。三句话为蒋经国所说。
胡琏把蒋氏三句话和无名士兵像连在一起,显然有深意在焉。
其五,无愧亭此亭,沿中央公路至太武山口之崖岸而筑,红柱绿瓦,
旁树栏杆,中竖大理石碑,一面刻孙中山遗训:“成功则造出庄严华丽之国
家,共享幸福。不成功,则同拼一死,以殉吾党之光辉主义,亦不失为杀身
成仁之志士。”一面刻文天祥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人惟其义尽,所以
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胡琏修造此亭的灵感
源于斯巴达武士《路行人碑》中的:“路行人兮路行人,转告祖国之乡亲,
不胜即死武士魂,埋骨异域男儿身。”他希望屯戍官兵走到亭内,对碑朗诵,
能够忧虑顿失,有“生命诚可贵,荣誉更无价”的观念产生。
亭成之日,将校们咸集亭前,各献亭名。胡琏定名为“无愧亭”。
七十年代,友人郑仪先生身着作战服佩戴中尉军衔第一次踏上金门岛。
郑仪兄台湾本省籍,自幼酷爱中国历史,台湾某名牌大学高材生,为振兴国
家民族的崇高理想所驱使,毅然投笔从戎,被分发到金门做基层官,锻炼培
养。甫到任,他也先被安排瞻仰“革命圣迹”。老兵们告他:“金门王”留下
的规矩传统,谁也不能违例。一天看下来,果然刺激得他青春血热,鸿鹄志
高,脑瓜里塞满了要在这个小岛上干一番大事业的梦幻。
郑仪兄说:人在金门,处处可觉胡琏的存在,其在金门的影响至深至
远。一方面,他两度任内,打了“古宁头”和“八·二三”,又率十数万军
民夜以继日筚路蓝缕,兴土木,开山石,将金门建成一座强固的军事阵地。
另一方面,他在人力财力均紧张匮乏的情况下,仍调派部队拨出专款,大修
“革命圣迹”,营造“精神堡垒”。前项并不稀奇,因别人也可做也会做,后
项则确实是他有别于他人的治军方式,表现出他特点鲜明的政治驭兵思想。
※※※※※
上午,胡琏驱车前往某战场医院慰问轻重伤患。
众伤患看到司令官来了,忽喇围拢上来,七嘴八舌询问战况,了解局
势。胡琏一一作答,说:共军企图已经很明显,其目的在消耗我,围困我,
待我补给中断,然后乘势攻击。所以,此役实为考验我革命精神意志力之战,
谁能忍耐到最后五分钟,谁就能得到最后胜利。我们为主义而战,就是弹尽
粮绝,也要坚持到底,与金门共存亡。
一伤患递过一个小笔记本:请司令官给写几句话吧。
又有七、八个小本递过来。
胡琅一一接过,信笔默写下一些从《孙子兵法》、《孟子》、《战国策》、
《删定武库益智录》等典籍中摘来的名言警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三军勇斗,莫我能御;有前死一尺,
无却生一寸;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忠不避难,勇不畏死;一卒毕力,百
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边写,边解释出处和含义。
侍从和伤患们异口同声:司令官真好才学!
※※※※※
出生于陕西华县农家的胡琏,投考黄埔之前,读书并不多。但看过他
晚年著述者都认为,从其文洋溢才智,涵学渊博,在国民党军老一代将领中,
堪称皎皎,出类拔萃。
胡琏的“多识”,获益于“勤学”。此公戎马一生,足不离蹬,手不释
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自己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和读书。
胡琏读书兼收并蓄,涉猎宽泛,但又爱好专一,以史为主。胡琏晚年,以68
岁高龄,本着“学然后知不足”的意趣,跑到台湾大学注册,进入历史研究
所,选读宋史和现代史,每周上课两次,三年中,除去因病住院的个把月外,
从来没有缺过课。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宋太祖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
大纲业已拟好,预定写5 万字,不料甫经着手,突发心肌梗塞辞世。
胡琏一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实为战争史,因此,“史中自
有练兵治军之道”。他是军人,读史当更着眼于“悟战胜之玄机,教士卒知
荣耻。”
※※※※※
郑仪兄说:客观而论,胡琏是能够运用中国儒家学说辖制部队训教官
兵方面的大将。如若抛开政治立场和歧偏之见,胡琏向部队所灌输的中华、
民族意识,所宣示的国家、正统观念,所倡导的忠、勇、信、仁传统武德,
所褒奖的砥志、崇德、殉道、死节精神,无甚不好,也无甚不对。胡琏明白
一支军队不能没有抱负和信仰,他懂得搬运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精粹作维系
军心昂扬士气的基石。在金门从军,我学到很多。
※※※※※
下午,胡琏来到某阵地视察。
与几位营级军官交谈片刻,步出地堡坑道口,发现侧后二百米处,有
一小庙宇,有三三两两士兵进出。他信步走过去。
庙为关帝庙。正面一尊关公塑像,丹凤虎视,美髯添威,身旁竖一柄
木制青龙偃月刀,幽光肃然。左方两侧较小之武将泥塑为关平周仓。香炉内
插满供香,烟缕袅袅。胡琏仰视良久,问:士兵们常来进香?一营级军官答:
是的。打仗拜祭关帝是闽南一带风俗,士兵们祈求武圣庇佑。
你们军官也来吗?胡琏又问。
营级军官们面面相觑,闪烁支吾,形同默认。
有人给胡琏递来一束点燃的香。胡琏不接,说:历史上堪称军人楷模
典范的人物很多,对部队,要注意多宣扬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言毕,转身出门。
※※※※※
胡琏读史,注重“以史为鉴,匡正谬弊,归本人心。”他对关羽和岳飞
的评说是典型的例子。台湾民间把关公奉为神圣,血食不衰。胡琏认为民风
大悖,历史上的关羽,甚至连“将”都不够格,其获得中国“武圣”之称谓,
“使中国历史上之伟大军人,备受委屈”,而真正够得上大将军之智、信、
仁、勇、严五德者,唯有岳飞。岳武穆精忠报国、文韬武略、冠绝百代,尊
为武圣,谁曰不宜?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清人在其统治过程中,唯恐‘岳
飞型’之军人,起而仇清,故以关羽右之,非荣关羽乃仇岳飞也。”晚年,
他更大声呼吁:政府检讨,乃其时矣,民间亦应毅然更正,未可再以讹传讹。
胡琏一番宏论的现实意义明确强烈:台湾处于“继绝世、兴灭国”之非常时
期,通俗话本中关公的“义”充其量仅能维系民间人际,过分褒扬有害无益;
唯有在政府的宣扬倡导之下,全社会都来尊崇岳飞的“精忠报国”,方能实
现“安邦复国。”
※※※※※
郑仪兄说:让全社会都树立起牢固的“精忠报国”意识,这主张绝对
没有错。
但胡琏大概不会想到,有一个青年人,正因为接受了他太多的正统教
育而烦恼而痛苦呢。
金门对台湾而言,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蕴含了五
千年辉煌历史蕴藏着伟大力量的中国大陆。我常常坐在海滩,凝望彼岸那长
无际涯的海岸线,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怪圈——我从小以至到金门接受的
教育都告诉我,作入的第一要义是要报效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而我面对的现
实是,必须去反对和抵抗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我愈是努力地去“精忠报国”,
就愈是要走向愿望的反面,落下与祖国为敌的罪名。
实际上,困惑台湾几十年最大的难题就是国家认同的理念问题。“精忠
报国”谁都会说,但要具体问:你是忠于主权涵盖整个中国的“中国”呢?
还是忠于仅仅管辖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你是忠于版图合为一体实现了
统一的中国呢?还是忠于与祖国母体彻底绝裂的“台湾共和国”?若问我,
多年来包括胡琏所给予的正统教育只能令我回答:我不可能无条件地忠于偏
安一隅的小朝廷,我必须永恒地忠于民族血脉殷殷传承的大中国。
※※※※※
傍晚,胡琏巡视到某前沿团部。看到一对门联:
生为国民党党员
死为国民党党魂
横批:
忠以尽节
连连颔首。心中高兴,吩咐取笔墨纸砚来,“我也送你们一对门联”:
不但坐而言
更要起而行
横批:
贵在实践
投笔,对左右道:纵览人生,往往言易行难,言敏行拙。现强敌当面,
进犯在即,我们的信仰、主义、理想、目标早已明确,战胜退敌之关键唯在
行动,诚望诸位信守誓言,自觉实践,经受考验。人生若此,金门可以无虞。
※※※※※
胡琏尝对部下说起:回顾往昔,作事虽难免误谬,聊可以自慰者,唯
信守誓言,实践初衷,问心无愧。并举三例:
民国三十七年,12 兵团被困双堆集,形势危殆。胡某毅然机降阵地,
誓与兵团共存亡,此可谓“忠不避险”。
翌年1 月,胡某疗伤上海,接华中剿总最高长官白祟禧函,请出任他
之兵团司令。盖黄埔子弟,岂能投靠桂系!胡某不理不复。此可谓“忠不事
二”。
撤退前夕,接某降共将领来电,力劝胡某向共军投降。当下复电“苍
髯老贼,皓首匹夫,降匪媚仇,廉耻何在?”此可谓“忠不易节”。
他说:军人“忠”的三个境界他已达到,而最高境界为“忠以死鉴”。
自从投考黄埔,追随蒋公,胡某便时刻准备以死来鉴证志之坚贞心之忠诚了。
1977 年6 月22 日,胡琏病逝于台北寓所。根据其生前所立“予尸化灰,
海葬大小金门间,魂依莒光楼”的遗言,骨灰由台北空运金门。一年后,一
座纪念他的“伯玉亭”倚岸兀起,金门又多了一处“革命圣迹”。
金门人说:胡琏生前的最后一个行动就是要实现“忠以死鉴”的最高
境界,让自己在金门永不磨灭。因为只要来到伯玉亭,便可真切感受到那海
中孤魂仍在冥冥中对金门施以谆谆的教化呢。
※※※※※
胡琏海葬两周年。郑仪兄义无反顾向着大海游去。
虽有下弦月,海面上依然矗立着厚重的黑幕,看不到彼岸。身子下面
潮汐在急急涌流,最怕迷失了方向稀里糊涂掉转头游回去。游回去便只有被
枪毙。幸好金门对大陆的广播一直在喊,声音在身后,便说明方向正确。不
知游了多久,触摸到大陆的第一块礁岩,站起来。那一刻好高兴,不是因为
消除了失败和死亡的恐惧,而是由于冲破了阳间与阴间的同一个胡琏所设置
的道德桎梏。
现为北京某高等学府资深教授的郑仪兄说:至今,我对我当年的行为
没有任何内疚和愧悔。我是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不是“背叛”。如
果要讲“忠”,我想我不能仅仅忠于某个人,而是应该真正地忠于自己的祖
国。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我“不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贵在实践”了
一回。胡琏将军在天之灵有知,不应苛责我。
郑仪兄还披露:他绝称不上什么从金门游返大陆的“第一人”,不过是
给一个已经存在的三位数,增添了微不足道的1 而已。
5
八月初,驻扎小金门的前瞻步兵第九师一名士兵发生暴行案,身为师
长的黄熠轩将军难辞其咎,被阵前解职。接替他的。是军炮兵指挥官郝柏村。
二十余年过去,当郝将军在众多国军将领中脱颖而出,官拜“参谋总
长”,成为台湾近代最具权威的“军事强人”。继而,又成为步陈诚之后的第
二位军人出身的“行政院长”,他蓦然回首,不能不感谢那个炮声隆隆的八
月,一个偶然的军中事件赐与他历史性的机遇,他人难以相匹的战功为他铺
就了一条直达权力之颠的青云路。
郝将军的小金门以仅相当八分之一个大金门的面积承受了大陆方向发
射炮弹总数的近一半,以阵亡578 员官兵的代价,实现了胡琏所要求的“金
瓯无缺”。郝将军本人也有若干次从死神魔掌滑脱的经历,其中最为惊心动
魄的一次是,他在视察途中如厕小解毕刚刚离开,一发炮弹便击中厕所之左
角,震耳欲聋砖石崩坍,生死存亡,仅约半分钟之差。
郝将军辖下之大、二担岛,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弹丸之所,却整整
屯兵千余,因饱受轰炸,形势危殆,境况可怜,成为台湾关注担忧的焦点。
郝将军指挥若定,妥为运筹,终至有惊无险化险为夷,令大、二担苦撑苦熬
到了最后,确保了金门侧翼的安全。据认为,这也是日后两位蒋“总统”对
郝将军欣赏信任重用提携的主因之一。
※※※※※
我亦关注大、二担,把镜头向着已逝的历史对焦。结果,我看到了关
于那里所发生故事的两种版本。
台湾版说:大担岛的北山高地上,飘扬着一面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
“国旗”。
大陆方面,对这面旗子恨之入骨,炮弹,常常集中在这面旗子上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进攻菲律宾,上演过“打下那面星条旗”的活剧;
后美军在琉磺岛浴血战,“打下那面太阳旗”,也同样气吞山河。历史似乎在
大担岛上重演着。北山上矗立的旗杆,起初是木制的,因为被一打再打,愈
来愈短,索性从台湾运来一支铁管制的三段式旗杆。“国旗”,也是被打下了
再升起,被打烂了再换新,先后共换了十八面。
大陆版说:大、二担被打得已经松包瘪蛋,大担北山上连小白旗都举
出来了。
先后总有十几位参战老人和我说起这事。每回,我都要问:谁见过?
您见过吗?所有人都摇头。只有梁文科老人点头,给了我一个肯定的说法:
“9 月底的一天,刚打过炮,我用望远镜观察大担,忽然看到北山上有一面
白旗升起来了,来回摇晃,没多大一会儿就不见了。后来传说,为这事大担
上一个副团长被查办,调回金门去了。”更换了十八面“国旗”已然成为大
担的骄傲,台湾史
其二,莒光楼此楼完工于1953 年,为水泥钢骨仿古宫殿式建筑,凡三
层,飞檐画栋,朱碧辉煌,宏伟瑰丽,至为壮观,已成金门标志。楼名“莒
光”,盖取意实践“总统”“毋忘在莒”的昭示,而图光大也。此楼功能实为
“英雄馆”,金门历次战役中立功官兵的事迹,都在楼内陈列,供人瞻仰效
法。最能表现胡琏独出心裁的是,匾额“莒光楼”三个大字,出自18 岁立
功士兵赖生明之手。胡琏把题字名楼的殊荣给予一名普通阿兵哥,其意不言
自明,当在鼓士兵之气也。
其三,太武山公墓、忠烈祠为安葬四千五百战死、病亡官兵,胡琏决
定在太武山西麓径林谷地中建公墓。
此地钟灵毓秀,气聚风藏,面对大陆,遥望漳厦。墓前祭堂亦即忠烈
祠,祠内列供石碑,镌刻各员阶级、姓名、队别。移灵完毕日,胡琏举行公
祭大典。胡琏手撰碑文云:“当此黄土白骨,芳草夕阳,触景生情,凄凉满
目,实不禁怆然堕泪,放声一哭也。余亦饮泪以正告中华儿女曰:此民族战
士也,此黄帝子孙也,彼等为维护其国族而埋骨于此。。”其四,无名士兵
塑像胡琏认为,“在未来反攻大陆的伟大画面上,必须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
雄,来牺牲,来奋斗,而又默默无言,期期坚持,始可以大功告成,大业建
立。”据此构思,乃造无名士兵塑像。像座呈三角形,镌刻了三句格言:“把
思想变成信仰,把意志变成力量,把理论变成行动”。三句话为蒋经国所说。
胡琏把蒋氏三句话和无名士兵像连在一起,显然有深意在焉。
其五,无愧亭此亭,沿中央公路至太武山口之崖岸而筑,红柱绿瓦,
旁树栏杆,中竖大理石碑,一面刻孙中山遗训:“成功则造出庄严华丽之国
家,共享幸福。不成功,则同拼一死,以殉吾党之光辉主义,亦不失为杀身
成仁之志士。”一面刻文天祥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人惟其义尽,所以
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胡琏修造此亭的灵感
源于斯巴达武士《路行人碑》中的:“路行人兮路行人,转告祖国之乡亲,
不胜即死武士魂,埋骨异域男儿身。”他希望屯戍官兵走到亭内,对碑朗诵,
能够忧虑顿失,有“生命诚可贵,荣誉更无价”的观念产生。
亭成之日,将校们咸集亭前,各献亭名。胡琏定名为“无愧亭”。
七十年代,友人郑仪先生身着作战服佩戴中尉军衔第一次踏上金门岛。
郑仪兄台湾本省籍,自幼酷爱中国历史,台湾某名牌大学高材生,为振兴国
家民族的崇高理想所驱使,毅然投笔从戎,被分发到金门做基层官,锻炼培
养。甫到任,他也先被安排瞻仰“革命圣迹”。老兵们告他:“金门王”留下
的规矩传统,谁也不能违例。一天看下来,果然刺激得他青春血热,鸿鹄志
高,脑瓜里塞满了要在这个小岛上干一番大事业的梦幻。
郑仪兄说:人在金门,处处可觉胡琏的存在,其在金门的影响至深至
远。一方面,他两度任内,打了“古宁头”和“八·二三”,又率十数万军
民夜以继日筚路蓝缕,兴土木,开山石,将金门建成一座强固的军事阵地。
另一方面,他在人力财力均紧张匮乏的情况下,仍调派部队拨出专款,大修
“革命圣迹”,营造“精神堡垒”。前项并不稀奇,因别人也可做也会做,后
项则确实是他有别于他人的治军方式,表现出他特点鲜明的政治驭兵思想。
※※※※※
上午,胡琏驱车前往某战场医院慰问轻重伤患。
众伤患看到司令官来了,忽喇围拢上来,七嘴八舌询问战况,了解局
势。胡琏一一作答,说:共军企图已经很明显,其目的在消耗我,围困我,
待我补给中断,然后乘势攻击。所以,此役实为考验我革命精神意志力之战,
谁能忍耐到最后五分钟,谁就能得到最后胜利。我们为主义而战,就是弹尽
粮绝,也要坚持到底,与金门共存亡。
一伤患递过一个小笔记本:请司令官给写几句话吧。
又有七、八个小本递过来。
胡琅一一接过,信笔默写下一些从《孙子兵法》、《孟子》、《战国策》、
《删定武库益智录》等典籍中摘来的名言警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三军勇斗,莫我能御;有前死一尺,
无却生一寸;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忠不避难,勇不畏死;一卒毕力,百
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边写,边解释出处和含义。
侍从和伤患们异口同声:司令官真好才学!
※※※※※
出生于陕西华县农家的胡琏,投考黄埔之前,读书并不多。但看过他
晚年著述者都认为,从其文洋溢才智,涵学渊博,在国民党军老一代将领中,
堪称皎皎,出类拔萃。
胡琏的“多识”,获益于“勤学”。此公戎马一生,足不离蹬,手不释
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自己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和读书。
胡琏读书兼收并蓄,涉猎宽泛,但又爱好专一,以史为主。胡琏晚年,以68
岁高龄,本着“学然后知不足”的意趣,跑到台湾大学注册,进入历史研究
所,选读宋史和现代史,每周上课两次,三年中,除去因病住院的个把月外,
从来没有缺过课。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宋太祖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
大纲业已拟好,预定写5 万字,不料甫经着手,突发心肌梗塞辞世。
胡琏一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史实为战争史,因此,“史中自
有练兵治军之道”。他是军人,读史当更着眼于“悟战胜之玄机,教士卒知
荣耻。”
※※※※※
郑仪兄说:客观而论,胡琏是能够运用中国儒家学说辖制部队训教官
兵方面的大将。如若抛开政治立场和歧偏之见,胡琏向部队所灌输的中华、
民族意识,所宣示的国家、正统观念,所倡导的忠、勇、信、仁传统武德,
所褒奖的砥志、崇德、殉道、死节精神,无甚不好,也无甚不对。胡琏明白
一支军队不能没有抱负和信仰,他懂得搬运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精粹作维系
军心昂扬士气的基石。在金门从军,我学到很多。
※※※※※
下午,胡琏来到某阵地视察。
与几位营级军官交谈片刻,步出地堡坑道口,发现侧后二百米处,有
一小庙宇,有三三两两士兵进出。他信步走过去。
庙为关帝庙。正面一尊关公塑像,丹凤虎视,美髯添威,身旁竖一柄
木制青龙偃月刀,幽光肃然。左方两侧较小之武将泥塑为关平周仓。香炉内
插满供香,烟缕袅袅。胡琏仰视良久,问:士兵们常来进香?一营级军官答:
是的。打仗拜祭关帝是闽南一带风俗,士兵们祈求武圣庇佑。
你们军官也来吗?胡琏又问。
营级军官们面面相觑,闪烁支吾,形同默认。
有人给胡琏递来一束点燃的香。胡琏不接,说:历史上堪称军人楷模
典范的人物很多,对部队,要注意多宣扬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言毕,转身出门。
※※※※※
胡琏读史,注重“以史为鉴,匡正谬弊,归本人心。”他对关羽和岳飞
的评说是典型的例子。台湾民间把关公奉为神圣,血食不衰。胡琏认为民风
大悖,历史上的关羽,甚至连“将”都不够格,其获得中国“武圣”之称谓,
“使中国历史上之伟大军人,备受委屈”,而真正够得上大将军之智、信、
仁、勇、严五德者,唯有岳飞。岳武穆精忠报国、文韬武略、冠绝百代,尊
为武圣,谁曰不宜?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清人在其统治过程中,唯恐‘岳
飞型’之军人,起而仇清,故以关羽右之,非荣关羽乃仇岳飞也。”晚年,
他更大声呼吁:政府检讨,乃其时矣,民间亦应毅然更正,未可再以讹传讹。
胡琏一番宏论的现实意义明确强烈:台湾处于“继绝世、兴灭国”之非常时
期,通俗话本中关公的“义”充其量仅能维系民间人际,过分褒扬有害无益;
唯有在政府的宣扬倡导之下,全社会都来尊崇岳飞的“精忠报国”,方能实
现“安邦复国。”
※※※※※
郑仪兄说:让全社会都树立起牢固的“精忠报国”意识,这主张绝对
没有错。
但胡琏大概不会想到,有一个青年人,正因为接受了他太多的正统教
育而烦恼而痛苦呢。
金门对台湾而言,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蕴含了五
千年辉煌历史蕴藏着伟大力量的中国大陆。我常常坐在海滩,凝望彼岸那长
无际涯的海岸线,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怪圈——我从小以至到金门接受的
教育都告诉我,作入的第一要义是要报效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而我面对的现
实是,必须去反对和抵抗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我愈是努力地去“精忠报国”,
就愈是要走向愿望的反面,落下与祖国为敌的罪名。
实际上,困惑台湾几十年最大的难题就是国家认同的理念问题。“精忠
报国”谁都会说,但要具体问:你是忠于主权涵盖整个中国的“中国”呢?
还是忠于仅仅管辖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你是忠于版图合为一体实现了
统一的中国呢?还是忠于与祖国母体彻底绝裂的“台湾共和国”?若问我,
多年来包括胡琏所给予的正统教育只能令我回答:我不可能无条件地忠于偏
安一隅的小朝廷,我必须永恒地忠于民族血脉殷殷传承的大中国。
※※※※※
傍晚,胡琏巡视到某前沿团部。看到一对门联:
生为国民党党员
死为国民党党魂
横批:
忠以尽节
连连颔首。心中高兴,吩咐取笔墨纸砚来,“我也送你们一对门联”:
不但坐而言
更要起而行
横批:
贵在实践
投笔,对左右道:纵览人生,往往言易行难,言敏行拙。现强敌当面,
进犯在即,我们的信仰、主义、理想、目标早已明确,战胜退敌之关键唯在
行动,诚望诸位信守誓言,自觉实践,经受考验。人生若此,金门可以无虞。
※※※※※
胡琏尝对部下说起:回顾往昔,作事虽难免误谬,聊可以自慰者,唯
信守誓言,实践初衷,问心无愧。并举三例:
民国三十七年,12 兵团被困双堆集,形势危殆。胡某毅然机降阵地,
誓与兵团共存亡,此可谓“忠不避险”。
翌年1 月,胡某疗伤上海,接华中剿总最高长官白祟禧函,请出任他
之兵团司令。盖黄埔子弟,岂能投靠桂系!胡某不理不复。此可谓“忠不事
二”。
撤退前夕,接某降共将领来电,力劝胡某向共军投降。当下复电“苍
髯老贼,皓首匹夫,降匪媚仇,廉耻何在?”此可谓“忠不易节”。
他说:军人“忠”的三个境界他已达到,而最高境界为“忠以死鉴”。
自从投考黄埔,追随蒋公,胡某便时刻准备以死来鉴证志之坚贞心之忠诚了。
1977 年6 月22 日,胡琏病逝于台北寓所。根据其生前所立“予尸化灰,
海葬大小金门间,魂依莒光楼”的遗言,骨灰由台北空运金门。一年后,一
座纪念他的“伯玉亭”倚岸兀起,金门又多了一处“革命圣迹”。
金门人说:胡琏生前的最后一个行动就是要实现“忠以死鉴”的最高
境界,让自己在金门永不磨灭。因为只要来到伯玉亭,便可真切感受到那海
中孤魂仍在冥冥中对金门施以谆谆的教化呢。
※※※※※
胡琏海葬两周年。郑仪兄义无反顾向着大海游去。
虽有下弦月,海面上依然矗立着厚重的黑幕,看不到彼岸。身子下面
潮汐在急急涌流,最怕迷失了方向稀里糊涂掉转头游回去。游回去便只有被
枪毙。幸好金门对大陆的广播一直在喊,声音在身后,便说明方向正确。不
知游了多久,触摸到大陆的第一块礁岩,站起来。那一刻好高兴,不是因为
消除了失败和死亡的恐惧,而是由于冲破了阳间与阴间的同一个胡琏所设置
的道德桎梏。
现为北京某高等学府资深教授的郑仪兄说:至今,我对我当年的行为
没有任何内疚和愧悔。我是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不是“背叛”。如
果要讲“忠”,我想我不能仅仅忠于某个人,而是应该真正地忠于自己的祖
国。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我“不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贵在实践”了
一回。胡琏将军在天之灵有知,不应苛责我。
郑仪兄还披露:他绝称不上什么从金门游返大陆的“第一人”,不过是
给一个已经存在的三位数,增添了微不足道的1 而已。
5
八月初,驻扎小金门的前瞻步兵第九师一名士兵发生暴行案,身为师
长的黄熠轩将军难辞其咎,被阵前解职。接替他的。是军炮兵指挥官郝柏村。
二十余年过去,当郝将军在众多国军将领中脱颖而出,官拜“参谋总
长”,成为台湾近代最具权威的“军事强人”。继而,又成为步陈诚之后的第
二位军人出身的“行政院长”,他蓦然回首,不能不感谢那个炮声隆隆的八
月,一个偶然的军中事件赐与他历史性的机遇,他人难以相匹的战功为他铺
就了一条直达权力之颠的青云路。
郝将军的小金门以仅相当八分之一个大金门的面积承受了大陆方向发
射炮弹总数的近一半,以阵亡578 员官兵的代价,实现了胡琏所要求的“金
瓯无缺”。郝将军本人也有若干次从死神魔掌滑脱的经历,其中最为惊心动
魄的一次是,他在视察途中如厕小解毕刚刚离开,一发炮弹便击中厕所之左
角,震耳欲聋砖石崩坍,生死存亡,仅约半分钟之差。
郝将军辖下之大、二担岛,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弹丸之所,却整整
屯兵千余,因饱受轰炸,形势危殆,境况可怜,成为台湾关注担忧的焦点。
郝将军指挥若定,妥为运筹,终至有惊无险化险为夷,令大、二担苦撑苦熬
到了最后,确保了金门侧翼的安全。据认为,这也是日后两位蒋“总统”对
郝将军欣赏信任重用提携的主因之一。
※※※※※
我亦关注大、二担,把镜头向着已逝的历史对焦。结果,我看到了关
于那里所发生故事的两种版本。
台湾版说:大担岛的北山高地上,飘扬着一面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
“国旗”。
大陆方面,对这面旗子恨之入骨,炮弹,常常集中在这面旗子上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进攻菲律宾,上演过“打下那面星条旗”的活剧;
后美军在琉磺岛浴血战,“打下那面太阳旗”,也同样气吞山河。历史似乎在
大担岛上重演着。北山上矗立的旗杆,起初是木制的,因为被一打再打,愈
来愈短,索性从台湾运来一支铁管制的三段式旗杆。“国旗”,也是被打下了
再升起,被打烂了再换新,先后共换了十八面。
大陆版说:大、二担被打得已经松包瘪蛋,大担北山上连小白旗都举
出来了。
先后总有十几位参战老人和我说起这事。每回,我都要问:谁见过?
您见过吗?所有人都摇头。只有梁文科老人点头,给了我一个肯定的说法:
“9 月底的一天,刚打过炮,我用望远镜观察大担,忽然看到北山上有一面
白旗升起来了,来回摇晃,没多大一会儿就不见了。后来传说,为这事大担
上一个副团长被查办,调回金门去了。”更换了十八面“国旗”已然成为大
担的骄傲,台湾史